气候-生态-林业深度融合促进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研究应用发展 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分会场三:气候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

来源:中国林学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5-01

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第三分会场以“气候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为主题,针对气候影响下的碳汇评估、干旱扰动下的植被空间格局、森林太阳辐射特征与过程、森林干扰近实时监测、人类干扰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气候适应性造林的系统配置与潜力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了交流。分会场报告由武汉大学田丰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吴达胜教授共同主持,包括5个特邀报告和6个专题报告,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

图片

图片

特邀报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刘鹏举研究员的《2020-2100中国不同经营场景森林碳储量和碳汇评估》报告,采用考虑树木生物学特性的三种理论生长模型理查德、霍斯菲尔德和柯尔夫,结合1994-2018年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集,在多种造林和森林管理情景假设下,评估了2020-2100年中国现有森林和新造林的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模型能较好拟合中国26种植被类型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量。模型评估表明,2020年中国现有森林碳储量为7.62±0.05 Pg C,相当于44.32±0.32 Mg C/ha的平均碳密度。预测表明,到2060年总森林碳储量将增至15.51±0.99 Pg C(72.26±4.6 Mg C/ha),到2100年进一步达到19.59±1.36 Pg C(91.31±6.33 Mg C/ha)。这些结果量化了人工林管理对国家尺度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提升作用,表明采用高固碳乡土树种造林是实现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

图片

浙江大学叶粟研究员的《密集时序卫星数据助力森林干扰监测》报告,以近实时森林干扰监测为研究对象,在干扰事件发生1-2周内能对事件的区域、类型、严重程度等信息进行准确制图与分析。如今多颗中等分辨率卫星数据提供了10米级、大尺度、高质量地表观测时间序列数据,为近实时森林干扰监测提供了数据基础。基于中等分辨率密集时序,报告围绕大尺度近实时监测的四个关键要素,即时效、精度、算力和干扰类型,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基于自行研发的算法,分别研发了美国和中国近实时森林干扰监测系统,将干扰预警的延迟缩短至4天左右。

图片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郑晓研究员的《三北工程建设45年综合成效与未来营建策略》报告,介绍了全球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评估发现:三北地区的森林数量及质量均有着显著提升,防护林总面积增幅高达91.8%。在沙漠化防治方面,三北工程的贡献率为15%;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5年减少了447,363平方公里;经过45年的持续建设,工程固碳增汇量为1.96 Pg C。然而,三北地区仅有10.2%的农作物受到了全面防护,在防治沙漠化实际贡献低于预期,三北地区的水资源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三北工程未来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水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在确保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绿化以及造林后的管理工作。

图片

武汉大学田丰教授的《山地植被空间格局和干旱扰动遥感监测》报告,介绍基于Sentinel-2和Landsat等中高分辨率开展的Hi-GLASS关键生态参数产品,Hi-GLASS数据产品是国际首套面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监测的长时间序列、全球覆盖、多参量的高分辨率定量遥感数据集。它将现有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从公里级提升到30米、时间跨度提升至40年。报告从该产品的研发入手,重点介绍了全球尺度到局地尺度的山地植被遥感监测方法。

图片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添研究员的《生态站信息化建设与科研应用:以清原科尔塔群为例》报告,介绍了清原科尔塔群的生态站信息化建设,清原科尔塔群是于2019年在典型独立小流域内建成的观测塔群、水文站网、长期固定样地群,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森林结构监测、以涡动通量系统和水文站网为主要功能监测手段的“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监测研究平台”。基于上述平台,团队开展复杂地形下风格局、CO2浓度、太阳辐射、空气动力学参数、碳通量计量等主题研究。开展了复杂地形入射太阳辐射测量、光合有效辐射占比、森林反照率变化等研究,探讨复杂地形下森林太阳辐射特征与过程。初步分析了复杂地形表面太阳辐射测量方式、地形和林分结构对入射太阳辐射过程的影响,为复杂地形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提供观测证据和理论支撑。

图片

新疆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高健正高级工程师、浙江农林大学刘同存副教授、天津城建大学孙震辉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沈文娟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家存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林思美讲师分别做了题为《若羌红枣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智能灾害预警服务应用与示范》《基于图网络的红树林土壤溶解有机分子惰性行为预测》《多源遥感与模型耦合的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评估研究》《考虑生态服务和人类干扰的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空间分区与机器学习的土壤侵蚀智慧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遥感驱动3-PG模型的火后森林生长恢复预测》的专题报告。

图片

“气候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分会场的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结合各自研究方向,从数据获取、大数据分析、信息挖掘、行业应用等方面阐释了气候-生态-林业的深度融合案例,为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研究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